站内搜索
首页 >> 工会活动 >> 工会动态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1-25
前言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1.黄炎培: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他同样上心,且相当严格,从不娇惯孩子。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仅严守家训,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947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信中提到黄观鸿(黄万里长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信中写道:“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风家训的影响。
2.向警予:科学是进步轨道上最重要工具
向警予曾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妇女”,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19年,她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等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其间,向警予接到侄女向功治来信。信中,侄女表示“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阅后十分高兴,立即回了信。在信中,向警予提出“科学是进步轨道上唯一最重要的工具,应当特别注意”。上海市档案馆整理编目部主任石磊认为,在那个时代,向警予就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目光之深邃令人佩服。
对于侄女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很是赞同,嘱咐侄女,“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造自己的最好方法”,反对“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管读死书”。向警予对侄女的这些训诫之词,距今已经90多年,但对今天的青年人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钱学森: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成就,与父亲钱均夫的教导不无关系。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传》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这一留言,对钱学森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二、尊老爱幼
1.一个普通百姓的讲述:我儿子“七〇”后,虽说是独生子女,我自认为受家庭的熏陶还算说得过去。大家也夸“这样的孩子,难得。”即便这样,儿子身上仍有一些独生子女固有的毛病。
别的不谈,单说“尊老爱幼”。
一次,我弟出差路过天津,回家看望父母,只待三天就走。我告诉了儿子。然而过了一天他无动于衷。第二天我去找他,问他缘由。他反而责怪我没告诉他要前去看望。我一听就急了,冲他嚷起来:这是最起码的礼节,难道你连这也不懂?!尊老爱幼光许爱幼!光许疼你们、照顾你们!你不是小孩了,结了婚,都有孩子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得我教你吗?!孩子感冒了,电话也感冒了?连个电话都不打。你想“老死不相往来”呀!……
我这一通数落。儿子一直不说话,开始还气哼哼地瞪着我,觉得自己蛮有理,我是没事找事。等我说完后,他好像缓过点气来,说:我真不知道还得这么做,以后注意。
第二天晚上,一家三口到姥姥家探望舅舅。从此类似的事情再也没出现过。
事后,我总在想:有些礼节,特别是一些最基本的礼节这些独生子女们还真的不懂。因为从小的氛围就是“众星捧月”,在礼貌待人上他们不会自觉地去观察父母或周围的人们如何做,或者根本就没这个意识。长大了,娶妻生子了,还是没感觉。责任不能怪他,这是我们日常教育有偏差。
由此我认为:“尊老”与“爱幼”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曾见某报载某市公共汽车上中小学生集体不给老年人让座,直白:“我们比他们还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受宠爱,延伸到社会依然觉得大家都得爱我,很少或者根本不会想到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他们的言行只取“爱幼”。
也有的老人岁数不大,倚老卖老,甚至大庭广众之下出言不逊,一副谁也惹不起的样子。我就见过一位刚刚六十岁的男人因为占车位问题,与一年轻人发生争执,明明他先动手打了人家,年轻人不得不挡驾。而这位“老人”却振振有词。“观战者”摇头,呲之以鼻。这是典型的只取“尊老”。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尊重自己的长辈,也要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年少与衰老时,以良好的家教代代相传,家庭才能美满幸福,社会才会和谐共处。
尊老爱幼既是我们要做的,也是我们对孩子们要说的。身教、言教同样重要。尤其不能忽略生活细节上、琐碎小事上的基础教育。
三、家庭和睦
在高淳区古柏镇永宋村,提起宋其湖家庭,很多人都赞不绝口。不仅因为“一家之主”的宋其湖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老家为村民做了不少实事,更因为这一家五口一起生活24年来,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在村里树起了和睦家风的典范。
1990年,宋其湖和爱人吴珍梅结婚以来,一直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个屋檐下。俗话说,家大容易分叉,人多容易吵架。但是20多年了,这三世同堂的五口之家却其乐融融,尤其是婆媳关系和睦,堪称村里的典范。“儿子、儿媳都很孝顺,我们两个也算有福了。”对于儿子和儿媳,老人孔芳英也是相当满意。她告诉记者,几年前,因为背部长出了肉瘤,不得不住院进行治疗,而老伴年岁已高,不便来回奔波,儿子和儿媳就主动轮流承担起了照顾她的任务。夫妻俩对老人关怀备至,不仅安慰老人不要担心病情,还在饮食和生活上精心服侍老人。每天清晨,夫妻俩把热乎乎的早饭送到她的床前,紧接着又帮她清洗前一天的脏衣服。晚上,还会留下一个人陪床,整整一个星期,夫妻俩一天都没落下。
四年前,宋其湖的儿子宋伟祥考上了大学,两个老人就私下琢磨着要搬出去,把房子让出来给孙子结婚用,但宋其湖夫妇和儿子却怎么可不肯。老宋和媳妇吴珍梅更是每天给老人做思想动员,“你们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而且一家五口生活了20多年热热闹闹挺好!”就是这样一句温馨的话语,把两位老人又留了下来。受父母影响,儿子宋伟祥也是格外孝顺,如今已经在苏州工作的他,经常抽空回来看看父母和爷爷奶奶,围绕膝前陪他们聊天。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二十多个春秋。
家和万事兴,在对待邻里关系上,老宋一家都是一热心肠。村民们总是说:“有什么困难找到老宋家,他总能帮上点忙!”四年前,考虑到既可以照顾家人,又能为村民做点实事,老宋毅然放弃了从事了几十年的建筑业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当选了社区副主任。“他当这个副主任责任心可强咧。”村民宋如洪说,不论村里有什么公益活动,老宋总是第一个,好几次村里组织无偿献血活动,他每次都挽起袖子,冲在最前面。“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爱就老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红极一时,触动了亿万听众的心,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宋其湖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五口之家,携手走过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一家人互爱互助,在平凡的邻里间传为一段佳话。
四、勤俭持家
1.季子文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2.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周恩来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3.邓小平
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逐步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版权所有:武汉城投房产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中国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15号 鄂ICP备09025446号
电话:027-82832288 传真:027-82858077 EMAIL:fcjt@whctfcjt.com 邮编:430014

鄂公网安备42010202000125号